精选!别再给年轻人喂地摊经济这种毒鸡汤了
日入近千,月入过万。
这两年,地摊经济的造富神话隔一阵儿就贡献一条热搜。
(资料图)
最近,某媒体报道了一对95后夫妻,靠摆地摊日入9000的新闻。
新闻里说,这对小夫妻一天能卖500斤土豆和250斤豆腐,一晚上的营收就有9184元,“算起收入笑了”。
那么,摆摊是不是真的这么赚钱?
到底能赚多少钱?
什么样的人才能赚到钱?
01
摆摊,被夸大的造富神话
对这条新闻,网友并没有轻易买账,而是认真算了一笔账:
“按单日营业额9000元计算,每份豆腐、土豆的单价是9元,那么一晚上就得出餐1000份左右。夫妻俩每日工作9小时累计540分钟,平均一分钟就要出两份餐。”就这,还没算烹制、收费、打包等经营性事务。
除此之外,每天500斤土豆,按5秒钟削皮5秒钟切块的机械化速度,夫妻俩不上厕所不休息地处理,每天至少也要5.25个小时。
这还不包括处理豆腐的时间,还有买菜、洗菜、运输、打扫的其他打杂时间。
要按新闻的说法,夫妻俩得24小时不眠不休地干活才能实现这种营收。
针对这些质疑,摊主很快做出了回应。
一来,他们还雇了两个帮手一起干活,削土豆这些平时由帮手负责。
二来,卖九千多块是偶然现象,主要是因为当天是周日,加上媒体拍摄带来的围观客流。
同时,摊主还表示,每天食材成本要2000,两名帮工每个月工资要18000,每年还要34万的摊位费租金。
如此看来,那条新闻,把偶然当做普遍,拿个例代替整体,隐去了背后的巨额成本和高强度体力劳动,多多少少有点以偏概全、避重就轻的意思,难怪会引起网友的质疑和反感。
无独有偶,就在前两天,另一家媒体发新闻,也打出了“靠摆地摊还清百万负债”的tag。
但是点开一看呢,真实情况是,摊主靠在自媒体上分享摆摊经历,吸引了一大批粉丝。
从这些粉丝中,这位摊主嗅到商机,摇身一变,从摊主变成了供货商,靠给人供货,这才收入破百万。
评论区有网友总结:这是典型的奶茶店加盟模式。她用一个真假不知道的摆地摊赚钱吸引下家,给下家供货,赚下家的钱,卖的,就是摆地摊赚大钱的梦。
为了蹭上地摊经济这趟流量快车,明明是靠做自媒体当供货商年入百万,也硬说是摆摊赚的。
不得不说,这家媒体是懂起标题的。
小编我要是有这种本事,主编能替我少操多少心啊。
02
摆摊背后的现实问题
摆摊有没有赚到大钱的?
当然有,任何一个行业,做到top级别,都能实现财富自由。
每个县城,都流传着一个手艺人靠卖烧饼、锅盔、煎饼果子在高档小区买了几套房的传说。
但马云、刘强东,跟普通的程序员打工仔,显然不能混为一谈。
一个行业的top能赚多少钱,跟普通人关系不大;
普通人更关心的,是做到top的难度和机会如何。
刨去那些明显的营销内容,在互联网的夹缝中,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真实的声音。
在这些摆摊失败者的讲述中,摆地摊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,找个地儿,支张桌子,摆上东西,然后就坐等收钱。
首先,选址就是个难题。
人流量少的地方,没有客源。
人流量大的地方,大家聚集摆摊秩序混乱,是城管的重点打击目标。
人流量大、城管又不管的地方,通常都是市政规划好的摊位。
这种地方,要么像前面说过的夫妻一样,一年几十万的租金;
要么像高启强的鱼档一样,要靠一些灰色规则去抢占竞争。
其次,选品又是一个难题。
做小吃和生鲜的,首先一个法律问题绕不过,有没有餐饮经营资质?顾客吃出问题,有没有承担侵权赔偿的觉悟?
就算大家胆儿大,觉得我个体户主打的就是一个无证经营。
那么,生鲜这种易腐烂、易变质的东西,运损和储存要不要考虑?
备货少了不够卖,无非是少赚点;备货多了卖不完,可就是纯赔。
所以大家也能看到,那些摆摊的年轻人大多都是从玩具、气球和饰品入手。
不过这块,在网购普及的今天,货源透明,利润空间很小。
做锅盔、炒粉这些传统街头美食,味道又干不过有几十年手艺和经验傍身的老师傅。
烤肠、炸鸡、鱼豆腐,市场已经饱和了;
后备箱酒吧,消费群体只有极一小部分年轻人;
柠檬茶、热奶宝、冰粉凉糕,吃的是季节饭,只有几个月的生命周期……
选址和选品,任何一个问题展开,都是一本大学教材都讲不完的学问;
两者结合,难度系数完全不亚于在公司给甲方做一个完整的策划案。
不同的是,公司的策划案水一水,坑的是老板;
出来摆摊,埋单背锅的,只有自己。
被城管追着跑、隔两天就要换地方、产品卖不出去、甚至还有人买了东西把钱扔到地上……这才是绝大多数普通人人摆摊的真实体验。
有家媒体采访了从月入六万到倒亏几千的数十位摆摊人,最终结论是:
不赚钱的人要比赚钱的人,多得多。
即使是那些赚到钱的摆摊人,也坦然承认:
“摆摊的流行,是一种网红时代的产物,就算赚钱,收益也是短期的、阶段性的。”
“博主肯定都更倾向分享更吸睛、更有流量的内容,我自己也挑一周里销量最好的那一次出摊出来讲,但并非每天都那么顺利。很多年轻人看到的,是一种摆摊暴利的假象。”
03
摆摊的未来,何去何从
法度君帮大家梳理了全网关于地摊经济的各种信息。
综合起来,那些日入近千,月入过万的神话,要么,是把摆摊当内容素材做自媒体引流变现;要么,是把地摊经济的概念炒起来之后卖渠道、货源甚至营销课。
这不禁让人想到,当年美国加州淘金热,无数人梭哈了全部家产砸锅卖铁去淘金,一边灰头土脸地挖土,一边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。
结果,绝大多数人赔得血本无归。
反倒是那些卖铲子、卖帐篷、甚至是卖水的人,赚了个盆满钵满。
一个up主发视频,劝大家千万不要盲目辞职摆摊,正说到“真的就很焦虑”,一个弹幕飘过:别人摆摊是为了做自媒体,只有你是真的想摆摊。
这,才是地摊经济的真相。
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低投入高产出的工作,即使存在,当我们在互联网上铺天盖地地看到时,风口期往往也早就过去了。
速成的代价,往往是速朽。
我们想向别人学习如何割韭菜,殊不知自己才是那棵被割的韭菜。
至于媒体,为什么要以偏概全、断章取义、掐头去尾、避重就轻地鼓吹地摊经济。
建议大家把这个话题和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联系在一起看。
职业教育缺失、大学盲目扩招 、高等教育与市场需要脱节、应届生就业保障不充分,如此种种造成的结构性失业,成了压在每一个年轻人心口的大山。
而这些媒体,不去讨论如何把年轻人向上托举,或者如何降低年轻人的生存成本,反而把心思用到如何忽悠年轻人忽视风险,盲目投入地摊经济中去。
那么,当地摊的潮水褪去,这帮年轻人被再次搁浅时,你们又会发明出什么新的造富神话来忽悠他们?
还是听听《工人日报》苦口婆心的劝诫吧,只有打工人才不会骗打工人:
在诱惑面前,还是要清醒一些:那些成功案例,其实是被选中的;而遍地都是的“造富神话”,更像是一种情绪释放,而非真实的市场反应。……就像此前炒作的年轻人兼职,铺天盖地的各种广告,有多少年轻人最后不过是被良莠不齐的培训班收割了一波。现如今面对摆摊的火热,年轻人也要擦亮双眼,避免贸然进场后只剩“一地鸡毛”。
关键词: